臺灣小麥栽種歷史源流
撰文:陳貴凰 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教授
許素鈴 弘光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
吳菊 澎湖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副教授
資料彙整:陳貴凰 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教授
黃鈺鈞 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教授
繪圖:黃鈺鈞 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學生
根據行政院農委會農業統計資料臺灣種植小麥已經超過60年之久,在日據時期臺中州立農事試驗場(臺灣區省改良場)就積極推廣冬小麥的耕種至今,主要產地分布在苗栗以南、臺南以北與花東地區,其中臺中大雅、臺南學甲種植小麥歷史悠久、產量較多。揆諸以往因為酒廠製作紹興酒需要大量小麥,加上政府保價收購,栽種面積曾達到 1500 公頃左右,但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、保價收購取消後,僅剩金門酒廠仍與臺中大雅、臺南學甲等農友契作,栽培面積也大減到 90 公頃(林訓仕,2013)。然而近來不僅是公部門執行小麥育種工作,民間「喜願麵包坊」2007年開始與小農、學校等合作,推動「在地農糧、在地加工、在地消費」,整合國產小麥生產、加工與銷售一條龍服務,誕生「喜願全麥麵條」。故到了2014年臺灣地區種植小麥面積逐漸擴大,除了南投縣、新竹市、基隆市、澎湖縣等縣市尚未有小麥生產紀錄,其餘各縣市都已出現種植小麥足跡。
此外,據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小麥育種的專家林訓仕先生表示秋末至春初(每年11月至隔年3月)為臺灣小麥適合生長的季節,此時是二期稻作收成、還未種一期稻作的空檔,將可提高耕地之利用率;況且栽培小麥省工,可延用水稻相關機具,不需額外添購農機具,具有活化休耕地,並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,也為臺灣小麥產業留下栽培品種及技術(林訓仕、郭建志、陳鐶斌,2014)。
臺灣在地小麥產量少、生產成本高,價格也無法和國外競爭,小麥的發展難以完全取代進口,因此對於小麥的栽種與鼓勵措施,包含:以契作栽種小麥方式為較佳、舉辦活動讓大眾認識臺灣是一個有生產的小麥。例如:素有「臺灣小麥故鄉」美稱的臺中大雅,除了當地製麵企業與農民契作小麥生產之外,並每年舉辦的「小麥文化節」不僅產生經濟效益,同時喚醒大眾重視臺灣在地小麥與麵食文化,積極投入傳統文化考究與加值應用創新發想,以利於傳統文化之保存,也帶動了政府的積極重視以及刺激有意栽種的業者重要之參考,而這種活動體驗讓參與者說出令人感動的故事,是值得其他各地小麥栽種效法的。
參考文獻
-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(2015)。綜合統計>動態查詢>農產品生產面積統計。2015/6/13,取自http://agrstat.coa.gov.tw/sdweb/public/inquiry/InquireAdvance.aspx
-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(2015)。綜合統計>動態查詢>農產品生產量值統計。2015/6/13,取自http://agrstat.coa.gov.tw/sdweb/public/inquiry/InquireAdvance.aspx.
- 行政院農委會網站(2012)。台灣也有好小麥。取自:2015/07/12。http://theme.coa.gov.tw/suggest.php?issue=2446250&id=2446254
- 林訓仕(2013)。暖化對小麥栽植區及產量之影響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,116,267-268。
- 林訓仕、郭建志、陳鐶斌(2014)。活化休耕地-小麥,臺中區農業專訊,80,7-10。
- 喜願小麥網站(2015)。履歷地圖。2015/6/13,取自http://www.taiwan-wheat.net/map
- 喜願小麥網站(2015)。關於我們。2015/6/13,取自http://www.taiwan-wheat.net/node/762